这里是普通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官渡区为人才“搭台” 持续赋能自贸区建设(三)

建设自贸区,人才至关重要。为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在自贸试验区官渡区域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官渡区为人才“搭台”,持续赋能自贸区官渡区域建设。

官渡区组建了由全区22个部门参与的科技和人才专题工作组,拟定了《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官渡区域科技和人才专题工作组实施方案》,与自贸试验区打造开放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高地总体目标相衔接,全面推开自贸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工作。

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官渡区草拟了《支持自贸区高层次人才引进若干政策》,探索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提升外专服务便利化程度,探索以信用体系为基础的事后监管机制,采取先承诺后补交、全程网办、同城快递方式办理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2020年2月至今,共办理业务24件,服务企事业单位14家。

在扩大科技合作开放方面,官渡区与市级联动积极开展工作,目前已走访调研了云南日林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一批区内对外合作基础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加大政策宣传及服务力度,引导鼓励有条件创新主体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跨境人才引进、科技成果国际转移转化工作。

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官渡区加强与相关部门对接,充分协调研究相关工作开展思路及重点举措,充分挖掘资源,目前,已与自贸试验区内创新能力强、对外合作基础好的医药研发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初步对接。

在深化信息化领域开放创新方面,官渡区就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自贸试验区发展与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中国联通云南公司进行交流对接,加快构建5G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同时,官渡区紧紧围绕制度创新这一核心要求,打造6个创新实践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经验。

——多位一体打造区域性国际协同创新中心。2019年9月,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搭建的“面向南亚东南亚天文大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深化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资源集聚优势,带动人才跨境双向流动,探索跨境产学研合作模式,形成对国内外高效开放共享的天文科技创新平台。

——“官渡人才驿站”。依托云南北理工(官渡)科技孵化器为主体搭建“官渡人才驿站”作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并拓展导入“东南亚南亚跨境人才服务中心”“云南人力资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资源,建立专家资源库,开展实绩导向型的人才培引工作,提高引才效率,优化人才服务。

——官渡区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试点项目。官渡区政府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使政府大数据走出“深闺大院”,实现了“大价值”。项目自运行以来,已完成了总量超过451万条的数据共享,开发了官渡区宏观经济预测、官渡区营商环境指数、官渡区菜篮子价格指数、官渡区医疗费用与负担指数等一系列特有应用,有效辅助了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助推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昆明螺蛳湾商圈大数据平台试点项目。该项目构建了云南省第一个市场价格指数—昆明官渡·螺蛳湾小商品和中药材价格指数。2018年12月12日,成功发布了云南省第一个商品市场指数—螺蛳湾市场价格指数。螺蛳湾指数至今发布了68期,摸清了家底,为广大使用者提供了及时的商情信息,为螺蛳湾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县域科技创新人才梯度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官渡区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及“官渡区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工程”,采取“人才(团队)+项目”“人才(团队)+关键技术”的培养模式促进人才出绩效,积极向省、市输入区级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创新主体引智招商,开展产学研合作和高端人才引进,激发科技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优化“自贸区(昆明片区)”外籍人才就业创业便利服务。深化“互联网+监管”服务模式,建立健全一次告知、限时办结、首问负责等工作制度,率先在法定职能职责的范围内提供英语服务,免去申请外国人工作许可通知时部分原件纸质材料核验环节,开展容缺受理,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今年,官渡区将持续加大自贸试验区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快拟定“官渡区支持国际科技合作培育办法”和“官渡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点培育办法”,加大对仿制药研发及云南疫苗产业的科技创新资源集聚整合力度,推进“5G生态产业园”建设,探索承接建设对外科技合作平台分中心、示范点,建立健全自贸试验区官渡区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科研成果转化等配套政策制度,挖掘区域内有潜力、基础好的企事业单位资源,积极引导创新主体参与平台共建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形成梯度成长、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科技和人才发展空间,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和科技支撑。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栏目索引